这里是对每月各事项进度所做的一个回顾,记录在阅读、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收获。这是写给自己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顾,这些时光如同雁过留痕,能看到些许印记。

to-do-list 进度表

一转眼,已经迈入了下半年,时光恍惚而来,倏忽而去。

这个夏天并没有记忆中那么炎热,有时候空气也变得宁静起来。

自己对安宁平和的生活状态,似乎有很深的向往,以至于并不太想关注外界社会的周遭,这种向往甚至变成了一种执念。

人对人生命运的掌控是很难得的,颇为不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达成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无可厚非。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里的那句话,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去。“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总是在想,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掌控自己生活的方式。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因人而异,那么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求同存异,从而去获得彼此的支持与理解。

2025-7

书籍阅读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在更早的时候被推荐进入了读书的队列,后来生活中陆陆续续地发生了很多事情。有的时候静下来,我感到些许迷茫,以及很多很多困惑。

在感受的领域,思辨毫无作用,追根溯源常常却是南辕北辙。

这本书应该算是心理治疗领域的人写出的建议和看法,不同经历和特质的人自然得到不同的感受。有些建议非常中肯,或者说,有效。对于一个行为处事截然不同的人来说,当然是看到了全新的一面。

书中后面一半的内容,试图在回答我贯穿全书的困惑——很多处事原则的确很有智慧,让人感受良好,但仿佛治标不治本,只能安抚当下。但作者能够涉及到的部分篇幅有限,只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内容选择性地谈谈。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去接受,去感受,去共情,而不要在当下去求解问题,这不是一个好的习惯。这个观点对我影响很大,深刻地触动了我一直以来为人处事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且我清楚,改变并非朝夕可达,习惯的养成将是经年累月的。

我在豆瓣评语中写到:「很好的一本书,兼具指导和实践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如何去面对人与人感受上的不同,去接受表现出的差异,而不是拼命去找出问题所在。」

我们对别人无能为力,但我们有能力控制自己。许多人都不知道,我们是有这种能力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和回应方式,也可以改变自己的信念系统、习惯性反应以及对事情重要程度的判断。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如果读这本书是寻求自我疗愈,作者的确具备很强的同理心,她的话语具备抚慰人心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必因为一时的错误就对自己做出负面评判,就像一个法官在法庭上敲下宣判的法槌,那对自己或他人都没有任何帮助。从现在起,停止评判。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脆弱的人,学会承认脆弱,要比戴上假装强大的面具更能表现出力量。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在书的前半部分,关于自我认知、人与人之间理解和感受的部分,对我来说阅读体验是极其深刻的。

并不是要和别人完全一样,才能真正理解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理解。我们不必有相同的感受,相同的身份,甚至相同的观点,但我们要敢于示弱,分享自己对世界的体验,对事物的感受、反应和想法。我们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影响,这样才能更深入地共情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被他人理解。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理解他人,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毛姆的曾经写到的是,非得经历对方的人生,才能真正地理解他。这自然是无法做到的,无论我们多么努力。作者的这个表达,无疑是给人以希望,虽然做到这一切看上去困难重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会变得更加熟悉彼此,从相互陪伴中获得细水长流的满足感,慢慢地一起进入恒定、持久的情感状态,而不是只能依靠间歇性的情感强化带来短暂的兴奋。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细水长流、恒定持久,都是我喜欢的用词。

「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列举了十种常见的认知陷阱,也就是会导致心理障碍、让我们陷入消极状态的错误思维,其中一种是“应该思维”: 当你试图用“应该”或“不应该”来激发自己时,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负罪感。当你用“应该思维”要求别人时,你会感到愤怒、灰心和怨恨。」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是的,这是扭转一些思维模式的关键,即便很难,也应该扭转。这会导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根本上的行为模式存在冲突。

当有人生病或遇到麻烦时,我们总是忍不住要给他们建议,告诉他们,我们觉得他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总是认为,如果别人按照我们说的去做,或者和我们的看法一致,他们就能生活得更好。通常,我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不想被别人的感受影响,因为他们的无助、脆弱、痛苦和沮丧会让我们也跟着情绪低落,我们不喜欢这些负面感受,所以要给他们建议。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收到这些不请自来的建议,感觉就像是在被人评判或者教导。其实,我们更希望被认真对待和理解。想想看,如果你的狗狗被车撞了,你肯定更愿意有人对你的悲伤感同身受,而不希望有人告诉你应该牵好狗绳。共情不是试图抑制或纠正对方的感受,而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感受。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别人的感受方式与你不同的时候。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这段文字很容易就说服了我,虽然我知道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醉汉的脚步

这是一部关于随机性的书。

这种随机性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展开。回过头来看,很多命定的发展方向,一目了然的趋势,在那个当下,只不过是一种随机呈现的结果。

在平行宇宙中,在未然历史中,事情完全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理解这些,并不是要接受命运的摆布,而是更好地去看待人世的无常。

以一个更豁达的心态,来迎接这个世界;以一个更睿智的方式,去构建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我在豆瓣评语中写到:「生物的进化使人习惯于使用因果律,但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随机性无处不在的世界,概率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理解这种方式,更能够接受命运的无常。」

要摆脱小数定律的控制,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躺在沙发里,看着业绩表的最下一行,然后指点一番,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但评判一个人的真才实学,需要信心、思考、良好的判断以及勇气。

——《醉汉的脚步》

根据财务数据指点一番公司的业绩,也是入门者都能做到的。但鞭辟入里分析一家公司业务的细节,需要深刻的认知、经验、推断力以及勇气。

实际上,心理学家近年来发现,对于取得成功而言,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的品质,至少与天分同等重要。这也就是专家们常常提及的“10年规则”,也就是对于多数行为而言,要想把它做得相当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刻苦、练习和奋斗。勤奋与机遇跟天分同等重要,这也许令人沮丧,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因此而振奋,因为我们虽然不能控制自身的基因组成,但努力的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机遇的影响:只要反复尝试,就能提高成功的机会。

——《醉汉的脚步》

很显然,作者理解随机性,但却不臣服于随机性。接受必须接受的,改变能够改变的,用智慧去分辨二者的不同。

因为如果事情是随机的,我们就没有掌控权;而如果我们可以做主,事情就不会是随机的。因此,我们对掌握控制权的需求,和我们识别随机性的能力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而这正是我们会错误地解释随机事件的主因之一。

我们通过结果评判他人和他们的动机。我们希望事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且我们能够理解的原因。但我们所看到的清晰的必然性,通常不过是错觉而已。我相信,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能够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正是出于这种信念,我写下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提高决策技巧,并克服某些能带来不当判断与选择的偏见。我们不应该通过以成败论英雄的方式,了解他人的能力与其他各种状况。而且我们应该学会根据所有可能结果的分布而非实际所得的具体结果,判断决策的优劣。

——《醉汉的脚步》

人的大脑喜欢控制的感觉,也喜欢给事情寻求原因或者解释。摆脱这种基因的控制,或许能够更好地处理关系。


长期有耐心

外卖大战硝烟再起,互联网巨头再次全面冲突,美团的未来何去何从?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却有着相似的韵律。从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抽丝剥茧,更好地去看待未来。

这本书告诉我们,美团是如何成为美团的,这是充分理解一个公司,理解其所处的行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书中的内容未必一定正确,但给了宝贵的素材去进行分辨。

我在豆瓣评语中写到:「对于研究美团来说是必读的一本书,可以简明地了解到美团的发展历程,或者说,美团怎么生长成今天的样子,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其将要走向何方。」

早几年,我也反复给大家讲“你对未来越有信心,你对现在就越有耐心”。为什么这么难?因为那样通常意味着你要承受长期被误解。一件事情慢不要紧,如果每一步都有足够的正向反馈,那么多数人是不难坚持下去的。难的是你做的事情回报、反馈的时间非常长,在这期间你是被误解的。多数人可能可以承受短期被误解,但是承受长期被误解真的要有足够的信念,这真的是很难很难的事情。

——《长期有耐心》

王兴的定力,是随着公司发展逐步练成的。公司是创始人特质的具象化。

以客户为中心、长期有耐心、坚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拥抱变化、每天前进30公里、我不会但我可以学、苦练基本功……这些我们相信的,是十年来我们一路前行的航标,也将继续指引我们远航。

——《长期有耐心》

这算是美团广为人知的企业文化,难能可贵的是,企业文化能够较好地触达到员工,或者是,这种文化就是由全体员工所呈现的。

思考笔记

「最近和朋友聊天,外企、国企、还有一些系统,都在玩一种游戏,叫做起立和坐下。

就是比如说公司原来有100个人,坐在100张椅子上。现在要开始精简编制了。那就让100个人起立,拿走一张椅子,让100个员工重新坐下,多了一个人,骂个人就是向社会输送的人才。

这种给人压力是很大的。

朋友和我说,他一个同事,30岁出头,工作好好地,突然就倒下了,差点走人。

原来是呼吸性碱中毒,就是压力太大导致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过大而中毒。

真是涨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

别看美国的苹果、特斯拉,中国的腾讯、茅台,里面工作的人也是压力蛮大的。

在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人都要承受资源不足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最近我在看金刚经,也是挺有收获的。

金刚经说,人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我们做好当下就好了,未来如何,不必太担心。

这道理我们都懂,但做不到。

最后,分享一个段子,和一段经历。

有人问AI,我今年35岁,一无所有,还有20万负债,我要不要选择结束生命。

AI说,反过来想,假设你是一具尸体,有人说给你一具35岁鲜活的肉体,放在一个安全繁荣的国度,只不过要承受20万的负债,你接不接受。

这个段子的视角,其实真的很好。

我们对当下的焦虑,来源于我们的不满;而要滋生我们内在的幸福感,要让自己明白,我们其实拥有了许多。」

——公众号 东邪西独

AI 的视角有时候能够让人抽离出来,然后看得更澄澈,也可能是旁观者清吧。不管如何,人生是一种修炼,需要淡然与豁达。


「我很诧异,为什么喜悦的回忆让我痛苦,而苦难的经历,却令我回归平静。

……

你会哭泣,也要强颜欢笑;你知道要失去,但还是不自主地尽力做一切能做的事;希望越来越渺茫,直到渺茫到只剩千万分之一。而千万分之一也并非是零,每天醒来,你还是会告诉自己,一切还没结束。

——好好住 冯老板

这种感觉很奇异,但又很真实。

在有的时候,回想喜悦使人痛苦,回望苦难令人平静。

同时,后面一段,简简单单的词句,却又是失望乃至绝望时很好的慰藉。


「人生的铁律就是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苦难。度过艰难的方法简单但不容易。很现实的哲学思想,我管它叫埋头继续走(soldier through)。只要你不停下来,你可以度过几乎任何难关。这也是你唯一一条可以走的路。死去的亲人你带不回来。病逝的孩子你医治不了。很多事情你根本做不到,只能继续走下去,直到你能翻篇。

如果你需要每天哭着在马路徘徊几个小时,那就哭吧。但是你不能放弃。你可以哭,但是不能放弃,必须走下去。」

——芒格

最近在看情绪相关的书,提到要接受情绪的存在。

以前读芒格,对于这些细节基本都忽略了,原来其实这些在人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

我们必须学会理性和情绪同时在身上存在,并接受其会冲突的事实,做到更好地去平衡与适应。

我们可以让自己在某个时段充分地去体验情绪,悲伤哭泣或者欣喜若狂。但我们不能放弃或者放纵,也应该回到生活本身。

美食烹饪

很喜欢在厨房里慢慢磨叽的感觉,粗茶淡饭怡然自得。

一些菜

浮光掠影

走过的路,随手拍之。

健康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