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对每月各事项进度所做的一个回顾,记录在阅读、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收获。这是写给自己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顾,这些时光如同雁过留痕,能看到些许印记。
to-do-list 进度表
没想到这个六月会这么连绵多雨,除了需要与蚊子斗智斗勇之外,总体而言是比较适合阅读和锻炼的。
二季度结束,是该审视一下半年来的项目内容进展。
本来的打算是,目标的制定应该兼顾推动力和完成度的正反馈之间。如果目标订得太低基本能够轻易完成,那么说明挑战性不够,需要更多的推着自己行动起来。如果目标订得太高,就过于不切实际,没有了进度观察指导意义。
半年下来,尽管各个项目的进度先后不一,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有所成效的,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一步一步去完成,是对于拖延症和慵懒习惯的有力对抗。需要改善的空间也是存在不少,由于半年的样本还不足以克服季节性差异,这部分就留到年度回顾的时候再去讨论修正了。
这两个月阅读分析了更多公司的情况,介于浅印象和深度思考之间,因此暂不对此进行归类,还需要把研究思考做更好的输出才有价值。
书籍阅读
去年看完《罪与罚》之后,很自然地就会想要阅读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可能也是因为这本书在网络上被其他人很多次提到,但直到读完才了解到,这部神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去世了,怪不得读到最后会觉得完结的情景比较奇怪。但这依然无法阻止这部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在作家群体中。
老实说,这两本书上下册的大部头啃了大半年,断断续续地读,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宗教的描写,一度在理解上让人很崩溃,只能硬着头皮读。读这本书需要考虑书中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主流思潮,以及对作者的思想有些了解就更好。
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刻画是很厉害的,对于情节的展开也充满了表现力。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心理刻画,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深刻。之所以有些内容难读,恰恰是因为其思想非常深邃,对人心的洞察很细腻,因而作品蕴含了哲学思想。
我在豆瓣评语中写到:「越追求道德的真实和完备,就越会因为具体的人而痛苦。很多时候无法爱具体的人,也正在于无法爱自己。」
下面这句话被很多次衍伸引用过,并且流传极光:「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因为具体的人是不可爱的。人越是喜欢探讨抽象概念,人越是觉得自己崇高,因为你越是觉得抽象的人可爱,越觉得身边的人的不可爱,因为忙着爱人类,以至于没有时间爱具体的人。」。
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
……
阿辽沙感叹道,“我认为,在世上人人都应该首先爱生活。”
“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
“一定得这样,像你所说的超越逻辑去爱,一定得超越逻辑,那时我才理解其含义……”——《卡拉马佐夫兄弟》
这是很多时候,人们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原因吧。
梦想中的爱比较起来,切实的爱是一件严酷和令人生畏的事情。梦想中的爱图的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渴望做出人人注目的壮举。怀着这样的梦想确实连命也舍得,只要这过程不持续很久,而是像在舞台上那样快快结束,只要人人都瞧着他表示赞许。切实的爱则需要工作和毅力,对于某些人来说兴许还是一门学问。
——《卡拉马佐夫兄弟》
这本《一如既往》比不上作者的上一本书《金钱心理学》,通篇读下来有一种畅销书的营销感。虽然书中讲的道理没什么问题,但缺少了深刻和厚重的论述。当然,作者也在书里自己给出了解答。
我给出的豆瓣评语是:「就如作者自己所言,他只是在以畅销书的形式将故事讲好。因此,这本书的定位是大众闲暇娱乐的读物,很好读,但缺乏体系和原创。或许当做生活智慧的素材案例集更好。」
摘抄几段鸡汤吧:
生活中大多数重要的事情,无论是爱情、事业还是投资,其价值都来自两点:耐心和稀缺性。耐心指做事循序渐进,顺其自然;稀缺性指珍视事物最终实现的独特价值。
——《一如既往》
美国作家罗伯特·格林曾经写道:“追求确定性是人最大的心理疾病。”
——《一如既往》
物理学家艾伯特·巴特利特说过:“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无法理解指数函数。”
——《一如既往》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崛起》这本书的名字太过直译了,不过作者本来就是想写成系列,从不同阶段来记录分析巴菲特的各个时期的案例。
对于普通人来说,恰恰是其从 0-1、1-10 的经历是最具有借鉴价值的,特别是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巴菲特,其思想上有很多可以值得同年龄阶层的投资者去对照领悟,早期的案例由于金额较小,对于大家也更有对比分析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作者行文结构很好,作为案例研究来说可读性不错,很适合普通投资者来学习。
我给出的豆瓣评语是:「杨天南翻译得不错,阅读体验良好。案例集的价值在于给当下的企业分析提供对照。」
作者在文中点评的案例,很多内容都与巴菲特多次公开表达的内容一脉相承,我也写下了自己的笔记。
寻找过程的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使一家好公司在分析的时候市价过高,不适宜买入,也可以继续追踪,等到有朝一日股价回落到合理水平,在内在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就有了舒适的安全边际。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崛起》
不仅仅如此。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追求理性是一种道德责任,寻求智慧是一种本能。翻石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回报。如果只能感受到赚钱的乐趣,不能感受到求知的乐趣,那么这件事是没法持续做好的。
辛普森告诉罗伯特·迈尔斯,令自己兴奋的成就感来源于“真正了解企业,当我对一个不太了解的业务有了一些见解时,我会非常兴奋”。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崛起》
投资的第一回报是认知,副产品才是财富。
这才是做好这件事的根本驱动力。
可惜,知易行难。
思考笔记
由于我国特殊的政策环境,很多行业表现出来的特性是半垄断现象。其中不乏一些表现优异的公司,具备这个特质从而获得了不错的经营成果,看上去似乎是具备护城河的。
但是要注意区分,护城河是内生的还是外在的。如果这种护城河的存在,依靠的是外部条件,这种特许经营权是主管部门给予的,比如某些行业政策,那么一旦政策变动,护城河就松动了。比如文教领域、能源领域、房地产领域、金融领域,这种强监管领域有很多这样的公司。
当然,那些具备强大内生护城河的公司,也会受到政策影响。比如白酒消费税对茅台的影响,2021 年互联网政策对腾讯的冲击。但茅台的核心产区需要的酿酒环境没法搬走,腾讯已经建成的网络效应也不是 A4 纸能够轻易拆解的,那些具备内生护城河的公司,竞争优势无法被轻易剥夺,更不会被竞争对手打劫。
如果更进一步做极限分析,腾讯的核心优势本源是组织和员工,茅台的核心优势根源是地理区位。组织可以被重组,员工可以被抢夺,但地理环境是无法更改的。所以茅台从护城河的视角看,确实是 bug 级别的。
《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曾指出,杰瑞·宋飞后来终止《宋飞正传》的制作是因为编剧的创作枯竭了。采访还问及,如果宋飞和节目联合制作人拉里·戴维使用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来提升创作效率,他们是否可以避免创作枯竭,让节目继续做下去。
宋飞问,麦肯锡擅长创作喜剧吗?
杂志社回答,不擅长。
“那我就不需要他们啊。”宋飞说,“如果你的效率很高,你的方式肯定有问题。正确的方式永远充满困难。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从每一个小细节进行了严格把控——每个词,每行对白,每次拍摄,每次剪辑,每次选角。”
如果你的效率很高,你的方式肯定有问题。
很多投机取巧的事情,往往偏离了本质。之所以忽视本质,恰恰是因为把本质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
想到了曾经做过一段时间跨境电商的经历。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做广告投放,每个电商平台都有各自不同的广告营销产品,然而对于卖家来说,这些产品就如同黑盒模型一般。电商的营销人员会经常组织卖家培训,一同策划广告投放的各种打法策略。
很多卖家没有主货源,只做进出货的转手生意,研究流量就成了销售的一个重要课题。广告销售会陪同卖家制定出各种烧钱的方法。然而卖家心里其实是没底的,所有的投入都是建立在过往经验上的一种投放尝试,你永远不知道技术模型背后的一次微调意味着什么。
也许有部分卖家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流量,从而做大将店铺或者单品跑出来。而广告本质是所有投放者的竞价博弈,零和博弈。更多的卖家可能也只是把钱烧掉了。
厂商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到终端消费着手中,有着诸多环节,营销终究只是其中的一个。研发、生产、选品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仅在一个环节上投机取巧是不够的,有的人能突围,但大部分会死掉。
因为捷径是一条绕远的路。
很久没有看电影,无意间看到《重返荣耀》这个名字,发现可能会有兴趣。这是一部令人有些感慨和共鸣的作品。
主人公本来是一位出色的职业球手,还有着情投意合的姑娘陪伴,但一战爆发了,等他回来已经是十年后了。电影中有一段对话:
朱诺:“已经太久了。”
阿黛尔:“不,才一瞬而已。”
这句话后来球童贝格也同样对朱诺说过。
十年,不同的眼光看待,感受到的尺度不一样。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困在了自己的尺度里。基于自己的尺度展开幻想,把自己给束缚住。
要找回自己,就要忽视掉所有的观众,全情去感受只属于自己的球场。
信心总是无可名状的,对于生活的感觉也是。人生终究是与自己同行的一段旅程。
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施加不求回报无条件的爱。
游戏往事
JRPG 领域里毫无疑问的顶流存在。
《最终幻想》系列延续至今,七代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部作品。得益于两位女主角超高的人气,放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讨论的焦点。重制版把场景渲染和角色演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观影留念
轻松,欢笑。
一部幻想题材的作品,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脑洞大开。
旅行番,美食番,加上B站的弹幕段子手们,让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精彩纷呈。